(北京,2025 年 7 月 25 日)国家铁路局今日正式发布《轨道交通 供电作业安全控制系统》等 6 项铁路国家标准,标志着中国铁路在供电安全控制、通信终端技术等关键领域实现标准化突破。此次发布的标准覆盖轨道交通供电作业全流程安全管控、机车车辆网络时间同步等核心技术,为铁路装备设计、制造和运维提供系统性技术依据,助力构建安全高效的现代化铁路网络。
一、供电安全控制:从 "人防" 到 "技防" 的跨越
作为此次标准发布的核心内容,《轨道交通 供电作业安全控制系统》(GB/T 45659-2025)首次建立覆盖供电设备状态监测、操作流程管控、风险预警的全链条安全体系。标准规定了系统构成的五大模块 —— 数据采集层、逻辑控制层、人机交互层、通信传输层和安全防护层,通过实时监测接触网电压波动、断路器状态等 28 项关键参数,实现供电作业的智能化联锁控制。
"新标准要求供电控制系统具备故障自诊断能力,可在 0.1 秒内识别设备异常并触发三级预警。"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李建明介绍,系统还引入区块链技术,对作业指令、操作记录进行不可篡改的存证,解决传统纸质记录易丢失、难追溯的痛点。目前,该标准已在京沪高铁试点应用,供电作业效率提升 20%,误操作率下降至 0.03%。
二、通信技术革新:打造铁路 "数字神经网络"
针对铁路通信系统的智能化升级需求,《轨道交通 机车车辆 网络时间同步技术要求》(GB/T 45308-2025)首次将北斗卫星授时与地面基站同步技术结合,实现列车通信网络时间精度控制在 ±50 纳秒以内。这一精度可确保列控系统、车载信号设备等多源数据的毫秒级协同,为自动驾驶、智能调度提供基础支撑。
在具体技术实现上,标准规定了网络时间同步系统的三大核心功能:
- 多源融合授时:支持北斗、GPS、伽利略卫星信号与地面光纤同步网混合接入,确保在隧道、山区等信号盲区仍能保持高精度授时;
- 动态误差补偿:通过自适应算法实时修正传输延迟,消除因列车高速移动产生的时间漂移;
- 故障冗余切换:双时钟源配置下,系统可在 5 微秒内完成主备切换,保障通信连续性。
"该标准的实施将推动铁路通信系统从 ' 功能实现 ' 向' 性能跃升 ' 转变。" 华为铁路行业解决方案专家王明指出,目前复兴号智能动车组已搭载该技术,车载控制系统响应速度提升 30%,为时速 400 公里级高铁研发奠定基础。
三、产业协同:标准引领技术迭代与应用创新
此次发布的 6 项标准与《"十四五" 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形成战略协同,推动铁路装备制造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以供电安全控制系统为例,其实施将带动智能传感器、边缘计算设备等配套产业发展。据赛迪顾问测算,2026 年相关市场规模将突破 80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 25%。
在应用场景上,新标准已在多个重点项目中落地:
- 成渝中线高铁:采用供电安全控制系统实现接触网状态实时监测,故障定位时间从 2 小时缩短至 10 分钟;
- 京张高铁智能运维平台:基于网络时间同步技术,构建覆盖列车、轨道、供电的全域数字孪生系统,设备维护成本降低 15%。
国家铁路局科技司司长张强表示,下一步将通过 "标准 + 认证" 双轨机制推动标准落地,计划 2026 年底前完成全路供电安全控制系统升级,并启动通信终端设备的认证换版工作。对于企业,需重点关注标准中的 "智能接口" 技术要求,未来铁路装备需预留与车路协同系统的开放接口,以适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