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全国钢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冶金智能制造工作组年会在辽宁本溪召开,会上披露的155项智能制造领域标准统筹推进成果,成为我国智能制造标准化加速升级的生动注脚。从顶层设计到行业实践,从国内规范到国际接轨,一套覆盖全产业链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正加速成型,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标准化推进的加速,源于清晰的顶层设计引领。“十四五”以来,《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4年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相继出台,构建起适配新型工业化的标准框架。市场监管总局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我国已发布智能制造领域国家标准491项,今年以来更是新增相关国家标准600余项,覆盖智能装备、数据管理、流程管控等关键环节,标准供给能力持续增强。
行业实践成为标准落地的“试金石”。在钢铁行业,三钢集团通过智能制造标准落地,搭建起智慧管控中心与大数据决策平台,成本管理等模型应用成效显著;年会重点部署的智慧炼钢、废钢智能工厂等场景标准研制,将推动技术成果快速转化为产业效能。同时,《智能制造 钢铁行业术语》等基础标准的完善,正解决行业发展中的“语言不通”问题,加速技术迭代。
国际合作与自主创新的双向发力,让标准体系更具韧性。我国以ISO 21763国际标准为突破,推动钢铁行业智能制造经验转化为国际规则,“十四五”期间在高端装备等领域牵头制定国际标准532项。在脑机接口、养老机器人等新兴领域,我国牵头的国际标准研制更实现“弯道超车”,为产业国际化铺路。
展望未来,与会专家提出“研制-应用-评估-改进”闭环机制建设方向,围绕数据要素确权、人工智能应用等新课题的标准研制已提上日程。随着标准体系的持续完善,将进一步打通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的堵点,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注入更强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