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7 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发布强制性国家标准《乘用车制动系统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GB 21670—2025),这是我国近 20 年来对乘用车制动安全标准的首次全面升级,将于 2026 年 1 月 1 日起实施。新规针对新能源汽车技术特点,系统性重构制动安全体系,通过技术规范与管理创新平衡便捷性与安全性,为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提供中国方案。
一、核心技术要求突破:从硬件标配到智能协同
新规首次将防抱死制动系统(ABS)纳入强制安装范畴,要求所有新申请型式批准的乘用车必须配备 ABS,确保紧急制动时车轮不抱死、车辆不侧滑。针对新能源汽车普遍搭载的动能回收系统,新规划定双重安全红线:一是禁止车辆在默认状态下仅通过松开加速踏板实现完全刹停,驾驶员必须通过制动踏板完成最终制动;二是当动能回收减速度超过 1.3m/s² 时,车辆需自动点亮制动灯,以警示后方交通参与者。
值得关注的是,新规前瞻性地将电子机械制动(EMB)纳入技术框架。相较于传统液压制动系统,EMB 响应速度提升超 50%,在 100km/h 时速下可缩短制动距离近 4 米,同时支持线控制动与自动驾驶系统深度融合。这一突破为我国抢占智能制动技术制高点奠定基础。
二、过渡期安排与行业影响:23% 事故率下降验证有效性
为确保行业平稳过渡,新规设置差异化实施时间表:2026 年 1 月 1 日起,新车型需满足 ABS 强制安装、制动灯联动等要求;涉及单踏板模式的规范则延迟至 2027 年 1 月 1 日全面生效,存量车型同步适用。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数据显示,试点城市通过规范单踏板模式后,相关事故率下降 23%,验证了监管思路的科学性。
新规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影响深远。以特斯拉为代表的 “单踏板模式” 拥护者需调整默认设置,用户仍可通过菜单手动开启强动能回收,但车辆滑行至 5km/h 以下时系统将主动提示使用制动踏板。业内人士指出,这一设计既保留技术创新空间,又通过默认设置保障基础安全,为行业发展划定明确边界。
三、安全性能全面升级:从单点控制到全生命周期管理
新规突破传统制动标准的单一参数限制,构建覆盖硬件可靠性、软件功能安全和测试验证的完整体系。硬件层面,要求制动电子控制系统单点故障指标(SPFM)≥99%,随机失效率(PMHF)<10 fit,确保即使发生电气失效,驾驶员仍能控制车辆在 8% 坡度上保持静止。软件层面,首次引入 V 模型开发体系,要求企业建立从设计到运维的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流程,为自动驾驶车辆无人状态下的制动控制提供法规依据。
在测试验证环节,新规增设低附着路面(μ≤0.3)和对接路面(高低附着交界)的严苛场景测试,要求车辆在 40km/h 急刹时横摆角不超过 15° 且不偏离 3.5 米通道,全面检验制动系统的稳定性与适应性。
四、专家解读:技术创新与安全底线的动态平衡
“新规并非否定技术创新,而是在便捷性与安全性间划定红线。”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专家表示,单踏板模式在拥堵路况可降低驾驶员疲劳度并延长续航,但长期依赖可能导致操作习惯异化,紧急情况下易引发误踩风险。新规通过保留用户自主选择权,既满足个性化需求,又通过默认设置筑牢安全防线,体现 “以人民为中心” 的监管导向。
统一石化等产业链企业已启动技术响应,推出全兼容制动液(DOT4+/HZY4),适配油电混车型的双制动系统,在 - 50℃低温环境下仍能保持优异流动性,为新规实施提供配套支持。
此次制动系统新国标的发布,标志着我国汽车安全标准从 “跟跑” 向 “领跑” 的历史性跨越。随着 2026 年实施日期临近,车企需加速技术迭代与供应链升级,在电动化浪潮中筑牢安全根基,为全球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