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标政联(北京)标准化技术院 注册
中标政联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标准起草 标准立项 标准参编 标准宣贯
首页 > 新闻资讯 > 146 项国家标准外文版发布 架起国际贸易与技术合作新桥梁

146 项国家标准外文版发布 架起国际贸易与技术合作新桥梁

来源:中标政联
发布日期:2025-07-10
关键词:国家标准外文版,国际贸易便利化,一带一路,农业生产,能源化工
在 2025 青岛国际标准化大会期间,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专题发布 146 项国家标准外文版,涵盖农业生产、资源利用、工程建设等重点领域,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提供了中国技术基准。这一举措标志着我国标准化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助力构建 “国内国际双循环” 新发展格局。

一、政策发力:破解语言壁垒,释放标准红利

本次发布的外文版标准包括英语、俄语等 11 个语种,覆盖农产品、机械制造、能源化工等 20 多个领域。其中,《小麦》《高粱》标准外文版明确了我国粮食质量指标体系,帮助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精准对接中国市场需求,保障粮食进出口安全。以印度为例,其小麦出口企业通过采用中国标准,2024 年对华出口量同比增长 18%,贸易纠纷减少 35%。在资源利用领域,《石油天然气工业术语 第 3 部分:油气地面工程》标准外文版统一了跨国项目技术交流语言,使中企参与的沙特朱拜勒石化项目建设周期缩短 12%,成本降低 9%。


市场监管总局副局长田世宏表示,标准化是国际合作的 “通用语言”。截至 6 月底,我国已发布国家标准外文版 2484 项,较 2020 年增长 176%,覆盖 “一带一路” 沿线 85% 的国家和地区。这些标准不仅支撑中国装备、技术和服务 “走出去”,更通过检测认证互认机制降低企业跨境贸易成本,例如中德合作的青岛中德生态园项目,因采用统一的直流技术标准,设备认证周期从 6 个月压缩至 45 天。

二、重点突破:农业与能源领域成标准化 “试验田”

在农业领域,《粮油检验 大米加工精度检验》标准外文版已在印度、泰国等稻米主产国推广应用,通过统一加工精度评价方法,使国际稻米贸易中因标准差异导致的退货率下降 22%。我国出口的智能碾米设备凭借该标准认证,在东南亚市场占有率从 2023 年的 28% 提升至 2024 年的 41%。能源领域,《面向海上油气生产的物联网系统 第 1 部分:通用要求》标准外文版推动中国海上石油装备出口增长 27%,自升式钻井平台等产品在巴西、尼日利亚等国的市场份额突破 30%。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发布的《铁路隧道词汇》《高速铁路预制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等工程建设标准外文版,助力中国铁路技术体系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例如,安哥拉罗安达铁路项目全线采用中国标准后,运营效率提升 25%,成为非洲第一条实现 “中国标准 + 中国装备” 全链条输出的现代化铁路。

三、国际协同:从 “标准跟随” 到 “规则共建”

本次发布的标准与国际标准体系形成有效呼应。例如,《石油天然气工业术语》与 ISO 13628 系列标准在术语定义上实现 90% 以上的兼容性,为跨国项目减少 80% 的技术沟通成本。在检测认证领域,中国与巴基斯坦、土耳其等国建立的安检设备认证互认机制,使《微剂量 X 射线安全检查设备》标准外文版覆盖的产品出口周期缩短 50%,2024 年相关贸易额突破 23 亿美元。


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相关负责人在会上表示,中国标准化实践为全球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目前,IEC 正与中国合作制定直流系统与分布式能源互联的国际标准,预计 2026 年发布的 IEC 60364-8-82 补充附件将吸纳中国提出的 12 项技术指标。

四、未来展望:构建标准互联互通新生态

根据《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指导意见》,我国计划到 2030 年形成覆盖发电、配电、用能全链条的标准体系,其中外文版标准占比将超过 30%。下一步,市场监管总局将重点推动以下工作:一是建立 “标准 - 认证 - 检测” 一体化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跨境标准解决方案;二是深化与东盟、金砖国家的标准化合作,在数字经济、绿色低碳等领域共同制定国际标准;三是加强标准外文版动态更新,确保技术内容与国际前沿同步。


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所言,标准的国际化不仅是技术输出,更是规则话语权的体现。本次 146 项标准外文版的发布,既是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的生动实践,也为世界提供了应对技术碎片化、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方案。随着 “一带一路” 标准联通工程持续推进,中国正以标准化为纽带,推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向更高质量、更具韧性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