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规范检验检测市场秩序,提升行业公信力,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公安部、自然资源部等七部门近日印发《市场监管总局等八部门关于组织开展 2025 年度检验检测机构监督抽查工作的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开展 “双随机、一公开” 监督抽查,重点覆盖生态环境、食品、医疗器械等民生领域,以高压态势打击不实和虚假检验检测行为。这一举措标志着我国检验检测监管从 “被动应对” 转向 “主动防控”,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技术支撑。
一、政策升级:靶向治理重点领域风险
本次监督抽查计划检查 100 家国家级检验检测机构,其中 80 家为市场监管总局资质认定机构,包括 20 家国家质检中心。抽查聚焦直接关系人民生命健康安全的领域:生态环境监测或温室气体排放检验检测领域抽查 10 家,食品检验领域抽查 10 家,医疗器械防护用品检验检测领域抽查 5 家,消防产品、危化品等质检领域各抽查 5 家。这一部署与《检验检测机构监督管理办法》修订内容形成呼应,明确将不实报告界定为 “样品污染”“设备未校准” 等四种情形,虚假报告界定为 “伪造数据”“调换样品” 等五种情形,大幅提高违法成本。
市场监管总局副局长田世宏指出,2024 年国家级监督抽查发现 32% 的机构存在问题,其中 10% 涉嫌出具不实报告或超资质范围检测。此次八部门联合行动通过 “进一次门、查多项事” 的协同机制,将监管资源精准投向高风险领域,例如在自然资源领域重点核查土地测绘数据真实性,在水利水质监测领域严查数据造假行为,从源头防范系统性风险。
二、监管创新:信用分类与智慧监管双轮驱动
本次监管强化引入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对近两年无问题机构 “免于重复抽查”,对信用评级较低机构实施高频次检查。同时,全面推行 “互联网 + 监管” 模式,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检验检测数据存证溯源,试点 “远程实时监控” 覆盖 20% 的重点机构。例如,贵州省市场监管局通过大数据分析,2024 年查处 60 余份伪造签名的环境监测报告,涉案金额 17.53 万元,并将相关机构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在制度层面,《检验检测机构监督管理办法》修订后明确要求机构建立 “自我声明” 制度,在官网公示合规承诺,并定期报送统计数据。市场监管总局检验检测司司长乔东表示,这一举措将推动行业从 “政府监管” 向 “自我治理” 转型,目前已有 3.2 万家机构完成声明公示,覆盖率达 92%。
三、典型案例:违法必究形成强力震慑
贵州省近期公布的 10 起典型案例揭示了行业乱象的冰山一角:某机动车检测公司通过 “替检车” 伪装检测,违规出具 241 份虚假报告,涉案人员被法院以 “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 追究刑事责任;某环保科技公司因样品采集不规范、原始数据丢失,被责令整改并处罚款。这些案例凸显监管部门 “零容忍” 态度 ——2024 年全国共查处检验检测违法案件 1.2 万起,撤销资质机构 27 家,移送公安机关案件 14 起。
与此同时,监管强化倒逼行业提质增效。例如,青岛某检测机构通过引入 AI 智能审核系统,将报告复核时间从 48 小时缩短至 2 小时,数据准确率提升至 99.9%,2024 年市场份额增长 15%。市场监管总局数据显示,2024 年我国检验检测服务业产值达 5200 亿元,同比增长 8.7%,行业集中度 CR10 提升至 18%,“小散弱” 格局逐步改善。
四、未来路径:构建全链条治理生态
根据《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指导意见》等政策规划,我国将在 2030 年前建成覆盖 “资质认定 - 监督抽查 - 信用惩戒” 的全链条监管体系。下一步重点工作包括:
- 标准引领:加快制定《检验检测监管条例》,将区块链存证、能力验证等创新手段纳入法规框架;
- 技术赋能:建设国家级检验检测数据中心,实现全国 14 万家机构数据互联互通,实时预警风险;
- 国际协同:推动中国检验检测标准与 ISO、IEC 等国际规则互认,例如在直流技术领域与德国共建 “中德 DC100” 认证互认机制。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强调,检验检测是质量基础设施的 “眼睛”。本次八部门联合行动不仅是对行业乱象的雷霆整治,更是通过标准化、数字化手段重构行业生态的关键一步。随着 “双随机、一公开” 监管常态化,我国检验检测行业正从 “规模扩张” 转向 “质量制胜”,为建设质量强国和全球供应链稳定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