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以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持续加大标准供给力度,密集发布一批关乎产业升级、公共安全和新兴业态的重要标准。9 月 17 日集中下达《硅多晶和锗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等 14 项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同时批准发布《坠落防护 安全网》《消防泵》等 49 项强制性国家标准,形成 “计划下达 — 标准批准 — 实施准备” 的闭环推进态势。截至目前,2025 年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完成率已达 78%,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传统产业升级:能效标准倒逼绿色转型
在能源与工业领域,新发布的《硅多晶和锗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强制性标准备受关注。该标准针对光伏产业链核心原材料硅多晶设定了更严格的单位产品能耗限额,将现有生产企业基准水平较 2020 版提升 15%,新建企业准入水平提高 20%。据行业测算,标准全面实施后,预计每年可减少高耗能行业碳排放约 800 万吨,推动光伏产业实现 “制造端低碳化” 与 “应用端清洁化” 的双重突破。
同步发布的《高压三相笼型异步电动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标准,将电机能效准入门槛提升至国际先进水平,明确淘汰三级能效以下产品。通过限定电机损耗值、优化能效检测方法等技术手段,可使工业电机系统运行效率平均提升 3 - 5 个百分点,年节电潜力超 100 亿千瓦时,为制造业绿色转型提供硬约束。
公共安全筑牢:防护标准全面升级
安全领域成为此次标准发布的重点,49 项强制性标准中近半数聚焦生产生活安全保障。新版《消防泵》(GB 6245 - 2025)标准历经三年修订,实现 17 项关键技术突破,首次将 “无过载设计” 作为强制性要求,明确泵组配套功率必须大于最大轴功率拐点值,同时将柴油机油箱连续运行保障时间从 4 小时延长至 6 小时,显著提升火灾应急响应能力。
坠落防护领域迎来系统性升级,《坠落防护 安全网》(GB 5725 - 2025)等 12 项个人防护装备标准由推荐性转为强制性,新增缓冲器动态变形量限制、连接器耐腐蚀性能等指标。其中,安全网耐冲击性能测试高度从 10 米提升至 12 米,断裂强力要求提高 20%,可有效降低建筑施工高空坠落风险。此外,《车辆驾驶人员体内毒品含量阈值与检验》标准将 11 种常见毒品纳入检测范围,为打击 “毒驾” 犯罪提供统一技术依据。
新兴业态规范:数字经济装上 “标准刹车”
针对平台经济、人工智能等新业态,国家标准委精准出台规范指引。《外卖平台服务管理基本要求》推荐性国家标准正式立项,将对配送时效承诺、食品安全追溯、骑手权益保障等作出具体规定,要求平台建立算法透明度审查机制,防止 “以罚代管” 等问题。
在数字安全领域,《网络安全技术 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方法》(GB 45438 - 2025)于 9 月 1 日起实施,成为全球首个全面规范 AIGC 内容标识的强制性标准。该标准要求生成内容需标注创作主体、生成时间及内容类型,通过 “显性标识 + 元数据嵌入” 双重方式,防范深度伪造技术带来的安全风险。智能家电领域的《语音交互技术通用要求》则规范了唤醒率、误唤醒率等关键指标,提升老年群体使用便利性。
标准国际化:内外协同增强规则话语权
此次标准密集发布同步强化国际协同,在 14 项新下达的制修订计划中,明确要求 6 项标准同步开展外文版研制。国家标准委鼓励企业和专家深度参与 2025 年 ISO 年会,重点推动光伏、新能源汽车等优势领域标准成为国际规则。数据显示,通过标准互认,我国已有 28 个行业的出口成本平均降低 18%,其中河北建支铸造集团依托 GB/T 3287 标准与国际认证互认,成功进入 44 个 “一带一路” 国家市场。
国家标准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半年将继续聚焦碳达峰碳中和、智能制造、公共安全等重点领域,计划再发布 50 项强制性国家标准,形成 “基础通用 — 产品技术 — 管理服务” 全链条标准体系,让标准成为质量基础设施的核心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