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6 日,宁夏标准化协会与六盘山实验室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聚焦新能源装备、智能制造等领域开展标准化建设,标志着宁夏在推动新能源装备标准化进程中迈出关键一步。作为全国首个新能源综合示范区,宁夏正以标准为引领,加速构建覆盖光伏、风电、氢能、储能全产业链的标准体系,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顶层设计与政策赋能:锚定产业升级新坐标
宁夏早在 2022 年便出台《清洁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DB64/T 1829.2-2022),系统梳理光伏、风电、氢能、储能等 4 大领域 565 项标准,覆盖材料制备、设备制造、并网验收等全生命周期。这一地方标准的实施,推动宁夏新能源装备制造从 “经验驱动” 向 “标准驱动” 转型,例如在光伏领域,明确硅材料纯度、电池组件效率等关键指标,倒逼企业技术升级。
2025 年自治区重点建设项目清单显示,宁夏正以重大工程为载体深化标准落地:国能灵绍直流配套 200 万千瓦复合光伏基地、宝丰昱能 100GWh 电芯生产线等项目,均要求设备选型、施工工艺严格对标国际先进标准。这些项目建成后,预计可带动光伏组件、储能系统等装备本地配套率提升至 60% 以上,形成 “标准 - 产业 - 应用” 闭环。
二、技术攻坚与标准突破:破解产业发展卡脖子难题
在氢能领域,宁夏建成国内首个绿色氢能关键装备检测实证基地,可开展制氢、储氢、燃料电池全链条性能测试。依托该平台,宁夏电力 “单体 4-5MW 级磁悬浮储能飞轮系统” 被列为国家能源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其响应速度、循环寿命等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填补国内大功率飞轮储能应用空白。
风电装备领域,银川威力传动研发的 10MW 海上风电减速器通过 DNV GL 认证,成为金风科技、西门子 - 歌美飒等企业的核心供应商。其正在建设的风电增速器智慧工厂,将采用《智能床》等国家标准中的智能制造规范,实现设备互联率 95% 以上,产能提升 3 倍。
三、产业协同与生态构建:打造标准化示范高地
宁夏通过 “标准 + 开源” 模式推动产业生态建设。例如,隆基宁光研发的 AMI 系统及智能电能表,通过 DLMS、STS 等国际认证,产品出口 30 余国,并在非洲建立本地化生产基地,形成 “宁夏标准 + 全球市场” 的输出模式。同时,宁夏机械工程学会发布的《矿用防爆电动无人驾驶车辆通用技术要求》团体标准,推动煤矿装备智能化改造,相关企业市场份额提升 20% 以上。
为强化标准实施效果,宁夏建立 “政府引导 - 企业主导 - 第三方认证” 的协同机制。国家电网宁夏电科院建成电氢耦合系统并网实证平台,可模拟 “制氢 - 储氢 - 发电” 全流程,已完成 94 项测试试验,推动虚拟电厂聚合容量达 379 万千瓦,调节能力居全国前列。这种 “技术研发 - 标准制定 - 应用验证” 的闭环模式,正成为宁夏新能源装备标准化的典型范式。
四、国际合作与标准互认:提升全球话语权
宁夏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推动本地技术成果转化为国际规则。在储能领域,宁夏与德国 Fraunhofer 研究所合作,共同制定《液流电池系统安全标准》,相关指标被纳入 IEC 国际标准草案;在光伏领域,宁夏企业主导的《光伏组件回收技术规范》团体标准,已被沙特、阿联酋等 “一带一路” 国家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