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标准化领域迎来 “中国时刻”:由我国牵头修订的 ISO 16650:2025《胎圈钢丝》、主导制定的 ISO 22552:2025《航天系统生产准备状态评审》两项国际标准正式发布,ISO/NP 25967《污泥处置臭气生物除臭技术指南》成功立项。这标志着中国在材料工程、航天制造、环境保护等领域的技术成果正式转化为国际规则,实现了从 “跟跑” 到 “领跑” 的跨越式发展。
在橡胶骨架材料领域,山东大业股份历时两年将 20 年技术沉淀写入 ISO 16650:2025 标准。该标准新增抗拉强度≥3000MPa 的超高强钢丝指标,首次建立普强、高强、超高强分级计算公式,删除纯铜镀层要求以顺应绿色制造趋势。千万组生产检测数据和多项专利技术的融入,使标准既科学精准又贴合全球轮胎 “轻量化、低滚阻、高寿命” 需求,为全球贸易提供统一技术依据。
航天领域,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主导的 ISO 22552:2025 标准填补了国际航天项目管理空白。该标准历经提案、立项、多轮国际磋商等阶段,系统规定了火箭、卫星等复杂系统的生产准备状态评估流程,为国际合作搭建了技术对话平台。从 2019 年首次提出到 2025 年正式发布,中国航天用六年时间将工程实践经验升华为国际准则。
环保领域,由天津大学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联合牵头的污泥除臭国际标准,汇聚中、奥、法等 11 国专家力量,首次建立臭气收集效率≥95%、生物滤料寿命≥5 年等量化指标。该标准针对全球每年 6000 万吨污泥处理的共性难题,提供了可量化、可推广的中国方案,预计 2027 年完成起草后将惠及全球环境治理。
数据显示,“十四五” 期间我国已牵头制定国际标准 1079 项,截至 2022 年底主导 ISO、IEC 国际标准达 1337 项,注册专家超 1.2 万人。从胎圈钢丝的材料革新到航天制造的流程规范,从环保技术的全球协同到直播营销的规则输出,中国正以标准为纽带,将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全球治理公共产品。
这些标准的发布实施,不仅推动我国高端产品出海扫清技术壁垒,更重塑着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正如专家所言,中国已从国际标准的 “参与者和贡献者” 成长为 “推动者和引领者”,用技术实力诠释着 “标准即世界通用语言” 的深刻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