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标政联(北京)标准化技术院 注册
中标政联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标准起草 标准立项 标准参编 标准宣贯
首页 > 新闻资讯 > 标准化人才培养: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智力引擎

标准化人才培养: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智力引擎

来源:中标政联
发布日期:2025-08-10
关键词:标准化人才培养,产教融合,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技能认证
随着全球产业变革加速,标准化作为技术规则的 “通用语言”,正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为破解标准化人才供需失衡难题,我国近年来通过政策引领、教育创新、产教融合等多维举措,构建起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标准化人才培养体系,为产业升级和国际竞争提供坚实智力支撑。

一、政策赋能:顶层设计锚定人才培养新坐标

2023 年,国家标准委等五部门联合印发《标准化人才培养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 年)》,明确提出到 2025 年建成一批国际标准化人才培训基地,推动 15 所以上高校开设标准化工程专业,培养 300 名以上企业标准化总监。这一政策框架通过 “分类分梯度” 培养机制,统筹推进标准科研、管理、应用、教育、国际标准化五类人才队伍建设,形成 “真心爱才、悉心育才” 的系统化培养格局。


政策创新体现在职业能力评价与激励机制上:建立标准化职业技能等级序列,将标准制定纳入职称评审指标;对标准化人才在就业、购房、落户等方面给予倾斜;推动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纳入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表彰。这些举措不仅打通了人才发展通道,更激发了社会各界参与标准化建设的积极性。

二、教育创新:高校构建 “专业 + 标准化” 培养范式

在四川轻化工大学(宜宾校区),全国首个专业与标准化教育融合示范基地正探索 “三维育人体系”:通过 “专业筑基 — 标准强基 — 实践拓基”,将标准化课程深度嵌入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等国家级一流专业,形成覆盖本科全周期的培养架构。该校机械工程学院组建示范班,学生在 ISO 国际标准化青年之星大赛等赛事中屡获佳绩,2025 年预计年输送 300 名复合型人才。


武汉科技大学则以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为试点,开设《工业标准化概论》选修课,邀请行业专家开展专题讲座,并组织学生参与全国大学生标准化奥林匹克竞赛,获二等奖 1 项。这种 “课程学习 + 实践竞赛 + 国际交流” 模式,使学生不仅掌握专业知识,更具备标准研制、合规管理等实战能力。截至 2025 年,全国已有 17 所高校开设标准化专业,40 所高校推出标准化课程,形成从本科到研究生的完整培养链。

三、产教协同:企业打造技能提升 “移动课堂”

中国石化江苏油田创新 “员工演、专家导、智能辅” 模式,开发标准化操作微视频库,覆盖采油工艺、设备维护等场景。员工通过 “班前会集中学 + 掌上视频学”,实现从 “被动执行” 到 “主动创新” 的转变。在安丰 29 井故障处置中,员工依托视频指导 20 分钟排除隐患,彰显标准化培训的实战价值。


国职培训考试中心(PTC)构建 “认证 — 培训 — 就业” 闭环,开发 200 余项职业技能认证项目,覆盖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等新兴领域。其 “理论 + 实操 + 职业素养” 三维评价模型,结合区块链存证和 AI 智能考评,使证书公信力和技能匹配度显著提升,持证者就业率达 92%,平均薪资高于行业 28%。这种 “市场化认证 + 企业定制化” 模式,有效破解了传统培训与产业需求脱节的痛点。

四、国际合作:搭建标准人才交流 “立交桥”

在 2025 年亚太经合组织标准与合格评定分委会会议上,中国分享的 “下一代标准化人才培养” 经验引发关注:通过国际标准化创新团队建设、大学生竞赛等平台,推动青年人才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例如,武汉科技大学教师尹玉成作为 ISO 注册专家,主导多项耐火材料国际标准研制,其团队开发的测试方法被纳入 ISO 草案。


与此同时,我国与 “一带一路” 共建国家深化教育合作:新加坡将标准化纳入中小学教材,韩国通过国际奥林匹克竞赛激发青少年兴趣,秘鲁推行 “青年专业人才计划” 提升标准化技能。这种多元互鉴的模式,正推动中国从 “标准跟随者” 向 “规则制定者” 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