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9 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委)正式发布《医疗保障信息平台 便民服务相关技术规范》(GB/T 45938—2025)推荐性国家标准,这是我国医疗保障领域首项国家标准,标志着医保服务标准化建设迈出里程碑式步伐。该标准由国家医疗保障局组织研制,将于 2026 年 1 月 1 日起实施,将为全国 93 万家定点医药机构、240 余个展码合作渠道提供统一技术规范,推动医保便民服务从 “区域试点” 走向 “全国通办”。
一、标准落地:破解服务碎片化,构建全国 “一张网”
长期以来,医保服务存在地方标准不统一、数据互认难等痛点。此次发布的国家标准以医保信息化建设为基础,系统规范医保码(医保电子凭证)、医保移动支付、医保电子处方、个人医保信息授权查询等核心场景的技术要求。例如,标准明确医保码需支持 “刷脸 + 扫码” 双模式认证,确保老年人等特殊群体便捷使用;要求医保移动支付接口响应时间≤200 毫秒,保障结算效率。
截至 2025 年 7 月,全国已有 93 万家定点医药机构接入医保码系统,累计结算 120 亿笔;4.7 万家机构实现医保移动支付,35 万家机构开通医保电子处方流转,累计开方 6300 余万张。这些实践数据验证了标准的科学性与实用性,为全国推广奠定基础。国家医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标准实施后将实现 “一码通行、跨省互认”,彻底打破区域壁垒。
二、技术赋能:从 “卡时代” 到 “码时代” 的跨越
标准的核心突破在于构建 “全流程数字化” 服务体系。在就医场景中,患者通过国家医保服务平台 APP 生成医保码,可一站式完成挂号、就诊、检查、取药、结算全流程,无需再携带实体医保卡。例如,在试点医院北京协和医院,患者使用医保码就诊平均耗时缩短 40%,窗口排队现象显著减少。
数据安全方面,标准要求医保信息平台采用国密算法加密,个人医保信息查询需经本人二次授权。国家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中心测试显示,标准实施后医保数据泄露风险降低 92%,确保参保人隐私安全。这种 “技术防护 + 流程管控” 的双重机制,为医保服务数字化转型筑牢安全防线。
三、产业联动:激活医疗生态,释放万亿市场潜力
标准的实施将重塑医疗产业链格局。对医疗机构而言,统一技术规范可降低信息化改造成本。据测算,二级医院完成医保移动支付改造平均成本从 50 万元降至 15 万元,中小药店接入医保码系统成本降低 60%。对医药企业来说,医保电子处方流转的标准化,推动互联网医院与线下药店深度融合。京东健康数据显示,2025 年上半年医保电子处方外流规模同比增长 120%,带动线上药品销售额突破 500 亿元。
在支付方式改革领域,标准与 DRG/DIP 支付方式形成协同效应。国家医保局 DRG 分组方案(CHS-DRG)已覆盖 634 个细分组,结合此次标准中的医保结算清单规范,可实现 “诊疗 - 支付 - 监管” 闭环管理,推动医疗资源优化配置。
四、未来展望:从便民服务到全球治理的进阶
下一步,国家医保局将联合市场监管总局开展 “标准落地攻坚行动”,计划 2025 年底前完成 31 个省(区、市)的平台改造验收。同时,标准的国际化进程同步推进:医保码技术方案已提交 ISO 国际标准化组织审议,有望成为全球首个区域性医疗支付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