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标政联(北京)标准化技术院 注册
中标政联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标准起草 标准立项 标准参编 标准宣贯
首页 > 新闻资讯 > 我国牵头制定的生物识别国际标准正式发布 开启远程认证安全新时代

我国牵头制定的生物识别国际标准正式发布 开启远程认证安全新时代

来源:中标政联
发布日期:2025-08-18
关键词:生物识别,国际标准,远程认证,安全隐私,跨境身份认证
2025 年 8 月 18 日,由我国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 ISO/IEC 27553-2:2025《信息安全、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 移动设备上使用生物特征识别技术进行身份鉴别的安全和隐私要求 第 2 部分:远程模式》正式发布。这一标准针对远程生物识别场景的安全漏洞,规范了声纹、指纹等技术的安全要求,填补了国际标准空白,标志着我国在生物识别领域从 “技术跟随” 向 “标准引领” 的重大跨越。

一、技术突破:破解远程认证安全困局

随着跨境电商、远程政务等场景普及,生物识别远程认证需求激增,但现有技术存在数据泄露、伪造攻击等风险。例如,2024 年某跨境支付平台因远程声纹验证漏洞导致千万级损失。此次发布的国际标准创新性构建了 “终端 - 传输 - 服务器” 全链路安全框架:


  • 终端层:要求移动设备集成动态活体检测,通过微表情分析、环境噪声指纹等技术抵御 3D 打印面具攻击,误识率从 0.001% 降至 0.00001%;
  • 传输层:采用量子加密协议保护生物特征数据传输,抵御 Shor 算法等量子攻击威胁;
  • 服务器层:强制实施联邦学习技术,确保生物特征数据不出本地,隐私保护等级达到 GDPR 第 35 条要求。


该标准的核心技术方案源自我国企业蚂蚁集团牵头制定的 GB/T 37036 系列国家标准,已在 16 亿台移动设备上实现规模化应用,为全球产业链提供了可复制的安全范式。

二、产业协同:构建全球生物识别生态

标准制定过程中,我国形成 “产学研用” 深度协同的创新机制。蚂蚁集团联合华为、商汤科技等 30 余家企业,在 ISO/IEC JTC 1/SC 27 工作组中主导完成 12 项关键技术条款制定,推动国际标准与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要求深度融合。云从科技等企业还将标准中的多模态融合技术应用于智慧机场,实现旅客 “一脸通行”,通关效率提升 80%。


产业链协同效应显著:


  • 芯片领域:汇顶科技基于标准开发的指纹识别芯片通过 CC EAL6 + 安全认证,已被三星、小米等国际品牌采用;
  • 应用场景:支付宝跨境支付系统率先落地该标准,2025 年上半年跨境交易欺诈率同比下降 92%;
  • 国际合作:标准发布后,东盟数字部长会议宣布将其纳入区域数字身份互认框架,预计 2026 年覆盖 6 亿人口。

三、国际影响:重塑全球治理规则

该标准的发布打破了欧美在生物识别国际标准领域的长期主导地位。此前,欧盟《人工智能法案》将远程生物识别系统列为 “高风险” 类别,要求严格限制使用,而我国标准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了安全与便利的平衡,为全球治理提供新选项。瑞典哥德堡已决定采用该标准指导自动驾驶道路测试安全评估,成为首个 “中国标准出海” 案例。


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投票中,该标准以 92% 的支持率通过,美国、日本等 12 国主动申请加入后续技术工作组。国际电信联盟(ITU)评价称,这是 “发展中国家首次在信息安全基础标准领域实现技术引领”。

四、未来展望:从标准输出到生态引领

我国生物识别产业正以标准为纽带,向 “技术 + 规则” 双轮驱动升级。2025 年 7 月发布的 GB/T 45284 国家标准等同采用 ISO/IEC 39794,实现生物特征数据交换格式的全球互认,为跨境医疗、金融等场景提供基础支撑。下一步,我国计划在杭州亚运会期间试点 “多模态生物识别 + 区块链” 数字身份系统,推动标准在国际大型活动中的示范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