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 9 月以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持续加大标准供给力度,形成标准发布高峰期。继 9 月 17 日集中下达 14 项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并批准发布 49 项强制性标准后,9 月 18 日再度发布《旅居车辆 安全标志和信息符号》(GB/T 46094—2025)等推荐性国家标准,涵盖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业态规范、民生安全保障等多个领域。截至目前,2025 年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完成率已达 78%,一系列标准的密集出台构建起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框架。
动态速递:标准供给呈现三大特征
本次密集发布的标准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在覆盖范围上,形成 "传统产业 + 新兴领域 + 民生安全" 的三维布局,既有针对硅多晶、高压电机等传统产业的能效升级标准,也包含外卖平台管理、人工智能内容标识等新业态规范,更强化了坠落防护、消防设备等安全保障标准。在实施节奏上,采用 "发布即实施 + 过渡期缓冲" 的弹性机制,如 9 月 1 日刚实施的《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 17761—2024)设置了至 11 月 30 日的旧标产品销售过渡期,而《旅居车辆 安全标志和信息符号》则预留至 2026 年 3 月的实施准备期。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标准的技术先进性,新发布的《硅多晶和锗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将新建企业准入水平较 2020 版提升 20%,《高压三相笼型异步电动机能效限定值》直接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淘汰三级能效以下产品。这种 "技术领跑" 策略使我国重点行业能效标准平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光伏、新能源等领域标准已实现 "从跟跑到领跑" 的转变。
领域深耕:标准体系支撑产业升级
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领域,新标准构建了全链条能效约束体系。《硅多晶和锗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通过细化生产工艺能耗指标,预计全面实施后每年可减少碳排放 800 万吨,推动光伏产业链实现 "制造端低碳化" 与 "应用端清洁化" 的协同发展。电动自行车领域则迎来史上最严安全标准,GB 17761—2024 不仅提高电池循环寿命要求至 1200 次以上,还新增充电过温保护等 13 项安全指标,配合 CCC 认证强化和生产销售全链条监管,从源头遏制安全隐患。
新兴业态标准化取得突破性进展。《外卖平台服务管理基本要求》虽处于立项阶段,但已明确将算法透明度审查、骑手权益保障等纳入规范范围。已实施的《网络安全技术 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方法》成为全球首个 AIGC 内容标识强制性标准,通过 "显性标识 + 元数据嵌入" 双重方式,为数字内容治理提供技术支撑。市场监管总局透露,下一步将围绕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前沿领域制修订国家标准 4000 余项,形成对新技术新业态的前瞻性规范。
民生安全标准实现场景化覆盖。新版《消防泵》标准将柴油机油箱连续运行保障时间延长至 6 小时,新增 "无过载设计" 强制性要求;《坠落防护 安全网》把耐冲击测试高度从 10 米提升至 12 米,断裂强力要求提高 20%。刚发布的《旅居车辆 安全标志和信息符号》则针对移动生活场景,规定了 "禁止行车中就寝" 等 28 项安全提示标志,通过直观符号降低使用风险,体现标准的人文关怀。
机制创新:强化实施与国际协同
为确保标准落地见效,配套推出多项实施保障措施。在电动自行车标准实施中,各地建立 "企业进度台账" 和 "一对一指导" 机制,工信部定期调度企业新产品研发进度。市场监管部门加强认证监管,对不符合标准的产品依法暂停或撤销 CCC 证书,形成 "标准制定 — 认证把关 — 市场监管" 的闭环管理。
国际标准话语权持续提升。我国牵头制定的 ISO/IEC 19762:2025《自动识别和数据采集技术术语》新增物联网、光学字符识别等关键术语,完善了数字经济基础术语体系。在国内标准与国际接轨方面,14 项新下达的制修订计划中有 6 项同步开展外文版研制,通过标准互认使 28 个行业出口成本平均降低 18%,河北建支铸造集团等企业依托 GB/T 3287 标准互认成功进入 44 个 "一带一路" 国家市场。
国家标准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半年将继续聚焦碳达峰碳中和、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计划再发布 50 项强制性国家标准,同时建立标准实施效果评估机制,推动标准与产业、财政等政策协同发力。这种 "量质并重" 的标准供给模式,正在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让标准真正成为 "质量基础设施的核心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