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标政联(北京)标准化技术院 注册
中标政联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标准起草 标准立项 标准参编 标准宣贯
首页 > 新闻资讯 > 我国牵头制定的电子电气产品生命周期评价国际标准发布 开启全球绿色制造新范式

我国牵头制定的电子电气产品生命周期评价国际标准发布 开启全球绿色制造新范式

来源:中标政联
发布日期:2025-07-23
关键词:电子电气产品,生命周期评价,国际标准,中国牵头,绿色制造
7 月 23 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宣布,由我国牵头研制的 IEC 63366:2025《用于电工电子产品与系统生命周期评价的产品种类规则》国际标准正式发布。这是我国在电子电气领域首个主导制定的全生命周期评价横向标准,标志着我国从绿色制造标准的 “跟随者” 向 “引领者” 的历史性跨越,为全球电子电气行业构建公平统一的环境评价体系提供了中国方案。

一、标准破局:构建全生命周期评价框架

作为国际电工委员会(IEC)首个针对电子电气产品生命周期评价(LCA)的通用方法论标准,IEC 63366:2025 首次提出覆盖 “原材料获取 - 生产制造 - 使用维护 - 回收处置” 全链条的评价框架。标准明确了功能单位定义、系统边界划分、数据质量要求等核心技术要素,例如要求企业在评估中纳入稀土开采、芯片制造等关键环节的环境影响,并对供应链数据的地域代表性、时间有效性作出量化规定。


值得关注的是,标准创新性引入 “动态修正机制”:允许企业根据技术迭代和政策变化,每 3 年更新一次评价模型。例如,针对光伏组件中硅料生产工艺的改进,标准提供了模块化数据替换方案,确保评价结果始终反映行业最佳实践。

二、技术突破:破解数据碎片化难题

针对当前全球电子电气行业环境数据分散、互认困难的痛点,标准建立了 “基础数据库 + 行业扩展库” 的双层架构。基础数据库涵盖 1200 余种基础材料的碳排放、水消耗等参数,行业扩展库则针对风电设备、通信电缆等 18 类重点产品提供定制化评估模板。


在数据质量控制方面,标准首次提出 “三维验证体系”:要求企业通过实验室检测验证原材料数据、通过区块链技术追溯生产过程数据、通过卫星遥感监测废弃物处理数据。以海信激光电视为例,其 PL1 系列通过该体系验证,可再生利用率达 91.2%,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较欧盟同类产品低 18%。

三、国际协作:16 国共建绿色技术共同体

标准研制过程中,我国联合美国、德国、日本等 16 个国家的 60 余位专家,建立跨学科协作网络。在关键技术争议环节,中方提出的 “地域差异化权重模型” 被采纳 —— 针对发展中国家电力结构以煤电为主的特点,允许在计算产品碳足迹时调整能源因子系数,平衡环境公平与产业发展需求。


为推动标准落地,IEC 同步启动 “全球示范项目”:在浙江设立电子电气产品 LCA 数据中心,整合长三角地区 300 余家企业数据;在巴西建立南美首个区域验证中心,为新兴市场提供本土化技术支持。

四、产业影响:万亿级市场迎来洗牌

标准实施将重构电子电气行业竞争格局。据测算,到 2030 年符合该标准的产品在全球市场份额将超 60%,带动绿色供应链服务、碳足迹核算等关联产业规模突破 8000 亿元。国内企业已率先行动:海尔智家通过标准优化冰箱发泡剂配方,使单台产品碳足迹降低 23%;华为在 5G 基站建设中应用标准推荐的轻量化设计,减少原材料消耗 15%。


对于出口企业,标准将成为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 “通行证”。欧盟委员会已表示,未来将优先采信符合 IEC 63366:2025 的 LCA 报告作为碳关税(CBAM)核算依据,预计可帮助我国电子电气企业每年减少合规成本超 50 亿元。

五、未来路径:从标准输出到生态构建

为确保标准持续引领行业发展,我国建立 “三轨推进” 机制:


  1. 技术迭代:联合清华大学等机构成立 LCA 技术创新联盟,计划 2026 年前发布 AI 驱动的 LCA 智能评估平台;
  2. 政策协同:将标准纳入《电器电子产品有害物质限制使用管理办法》修订内容,推动企业开展强制性 LCA 认证;
  3. 国际互认:与 ISO/TC 207 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合作,推动 IEC 63366:2025 与 ISO 14046 水足迹标准的融合应用。


国家标准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重点推动标准在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等新兴领域的应用,并探索建立 “LCA + 碳标签” 的产品标识体系,让绿色价值可量化、可追溯。“这不仅是技术标准的突破,更是全球绿色治理规则的重塑。” 该负责人强调,“中国将以标准为纽带,与各国共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