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28 日,中国饲料工业协会正式批准发布《饲料中 4 种解热镇痛类药物的测定》等 6 项团体标准。其中,由上海市兽药饲料检测所牵头制定的 3 项标准(涵盖重金属检测、微生物制剂质量控制及违禁药物筛查)于 9 月 1 日起正式实施。这 trio 标准填补了丁酸梭菌检测方法的行业空白,为打击饲料非法添加行为、提升饲料安全质量提供了精准有效的技术支撑。
近年来,饲料安全事件频发。2024 年底河北瑞诺饲料在犬粮中非法添加兽药乙酰甲喹,导致宠物出现便血甚至死亡的案例,暴露出饲料检测标准滞后于产业发展的问题。此次发布的 3 项标准针对性解决行业痛点,尤其在微生物制剂检测领域实现关键突破。丁酸梭菌作为广泛应用的 "替抗" 微生物添加剂,此前因缺乏
缺乏统一检测标准,市场上产品活菌数标注混乱,从每克 100 万到 100 亿不等,严重影响养殖企业选用。新标准通过精准计数方法和抑菌能力评估体系,首次建立丁酸梭菌质量分级标准。
与国家标准相比,团体标准展现出更强的技术敏锐度和市场响应性。根据《标准化法》规定,团体标准由行业协会组织制定,技术要求不低于强制性国标,却能更快对接产业需求。此次发布的重金属检测标准新增铅、镉等元素的精准筛查方法,较现行国标检测限值降低 30%;而解热镇痛类药物检测方法则将检出限提升至 0.01mg/kg,可有效遏制非法添加行为。
标准制定过程体现了 "政产学研用" 协同创新模式。上海市兽药饲料检测所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行业龙头企业组建攻关团队,经过 12 轮验证试验,最终形成兼具科学性和实操性的检测方案。这种机制使标准既能解决 "检测方法复杂耗时" 等企业痛点,又能满足监管部门快速执法需求,预计可将饲料抽检效率提升 40% 以上。
中国饲料工业协会数据显示,我国已建立由 581 项国标和行标构成的饲料标准体系,而团体标准正成为重要补充。此次发布的标准将与现行体系形成互补,特别是在微生物制剂等新兴领域,通过规范检测方法推动 "替抗" 技术健康发展。业内专家测算,标准实施后可降低养殖企业质量风险成本 15%-20%,同时减少因饲料问题引发的食品安全事件。
随着这 3 项标准的落地,饲料安全监管将实现从 "事后处罚" 向 "事前预防" 的转变。标准中嵌入的特征性指标检测方法,为构建 "饲料 - 养殖 - 餐桌" 全链条追溯体系提供了技术支点,不仅能保障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更将推动饲料行业向标准化、绿色化方向高质量发展,为提升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