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3日,国家标准委官网正式公示《极紫外(EUV)光刻胶测试方法》拟立项标准,公示截止日期为11月22日。作为我国首个针对EUV光刻胶的测试方法标准,该标准的制定将填补国内高端光刻胶性能评价的技术空白,为7纳米及以下先进制程芯片核心材料的国产化进程按下“加速键”,在半导体行业引发广泛关注。
EUV光刻胶是芯片先进制程制造的“核心耗材”,直接决定电路图案的精度与芯片良率,目前全球95%以上的市场被日本JSR、东京应化等企业垄断,国内国产化率几乎为零。而“无标可依”长期以来是国产EUV光刻胶突破的关键瓶颈——此前国内企业多沿用国外企业私有标准,不同厂商的测试数据无法互认,一款新材料的验证周期长达1-2年,大幅增加了晶圆厂的导入风险和研发成本。北京大学彭海琳教授团队的研究显示,缺乏统一标准导致光刻胶工艺优化陷入“试错困境”,成为制约先进制程良率提升的重要因素。
此次公示的标准由上海大学、张江国家实验室牵头起草,联合上海华力集成电路制造、上海微电子装备等产业链核心企业共同参与,构建了“产学研用”协同制定模式。据起草组负责人介绍,标准重点规范了EUV光刻胶的核心性能指标检测流程,包括灵敏度、线边缘粗糙度、分辨率及显影后图案完整性等关键参数,同时明确了测试设备的技术要求,为性能评价提供了统一“度量衡”。
该标准的立项公示被业内视为国产EUV光刻胶产业的“分水岭”。从产业价值来看,统一测试体系可将国产材料验证周期缩短至6个月以内,显著降低晶圆厂导入成本;更能推动测试设备的国产化替代,打破国外设备垄断。标准制定期间,国内产业链已呈现联动突破态势:北京大学团队解析了光刻胶分子三维结构,南开大学研发出12.9纳米高分辨材料,上海新阳、瑞联新材等企业的相关专利及产品也进入客户验证阶段。
“标准是产业升级的基础支撑。”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材料分会专家表示,该标准不仅能加速国产EUV光刻胶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更能提升我国在全球半导体材料领域的话语权。公示期内,行业企业及科研机构可通过国家标准委官网反馈意见,预计标准正式实施后,将推动国内高端光刻胶产业实现从“可用”到“好用”的质变,为芯片产业链自主可控提供关键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