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标政联(北京)标准化技术院 注册
中标政联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标准起草 标准立项 标准参编 标准宣贯
首页 > 新闻资讯 > 卫星激光通信终端通用技术规范发布:开启太空信息高速公路新纪元

卫星激光通信终端通用技术规范发布:开启太空信息高速公路新纪元

来源:中标政联
发布日期:2025-08-08
关键词:卫星激光通信终端,通用技术规范,低轨卫星,商业航天,中国电科34所
2025 年 8 月 8 日,由中国电科 34 所牵头制定的《卫星激光通信终端通用技术规范》正式实施,这一标准填补了低轨卫星激光通信终端在通用要求、技术指标和试验方法上的国内空白,标志着我国在太空通信领域迈出关键一步。作为构建 “太空信息高速公路” 的核心技术,该规范的发布将加速推动商业航天、深空探测等领域的规模化应用,为我国在全球航天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权。

一、技术突破:定义行业 “新标尺”

卫星激光通信凭借高带宽、低时延、抗干扰等特性,被视为下一代空间通信的核心技术。例如,NASA 的 TBIRD 卫星已实现每秒 200Gb 的通信速度,相当于 1 秒内传输 20 部 4K 电影,而我国 “实践二十号” 卫星的星地激光链路速率也达到 10Gb/s。此次发布的规范首次明确了低轨卫星激光通信终端的通用技术框架,涵盖光学系统设计、自适应光学校正、抗干扰机制等关键指标。例如,针对大气湍流干扰问题,规范要求终端需集成自适应光学系统,将光束稳定性提升至 10^-9 量级,确保在复杂气象条件下仍能保持稳定通信。


在技术创新方面,中国电科 34 所研发的偏振复用技术,可在 10 公里视距下将传输距离提升 40%,而氦星光联等参编单位则通过核心模组自研化率达 65% 的垂直供应链,实现了终端轻量化与快速建链技术的突破。这些技术指标的标准化,不仅为国内厂商提供了研发依据,更对标国际领先水平,为参与全球竞争奠定基础。

二、应用场景:重构航天产业生态

随着低轨卫星星座建设进入快车道(如我国 “千帆星座” 计划部署 648 颗卫星),卫星激光通信终端的规模化应用成为必然趋势。该规范的实施将直接推动三大领域发展:


  1. 商业航天规模化:规范明确了终端的小型化、低成本设计要求,例如要求终端重量不超过 12 公斤,功耗降低至 70 瓦以下,这将大幅降低卫星载荷成本。据市场预测,2030 年全球卫星激光通信市场规模将达 52 亿美元,我国有望凭借标准化优势抢占市场先机。
  2. 深空探测智能化:在火星探测、载人登月等任务中,激光通信可将数据回传速率提升数百倍。例如,传统无线电需 35 小时传回的火星全景图,激光通信仅需 8 分钟。规范中对深空通信协议的兼容性设计,为未来地月空间激光中继网络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
  3. 军事与应急通信:激光通信的高保密性和抗截获能力,使其在军事领域具有独特优势。美军 “星链” 卫星已在俄乌冲突中实现战场视频实时传输,而我国规范中对量子密钥分发技术的要求(密钥生成速率达 10Mb/s),将进一步强化国防信息安全。

三、行业影响:从 “跟跑” 到 “领跑”

在全球太空资源争夺白热化的背景下,该规范的发布具有双重战略意义。一方面,我国通过标准化手段打破了欧美在空间通信领域的技术垄断。例如,欧盟 IRIS2 计划虽规划部署 290 颗卫星,但尚未形成统一技术标准,而我国规范的发布为低轨星座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 “中国方案”。另一方面,规范的实施将加速国内产业链协同发展。从光学器件、激光模组到终端集成,规范带动了氦星光联、南京英田光学等企业的技术升级,形成 “标准引领 - 技术创新 - 产业集聚” 的良性循环。


值得关注的是,规范还融入了 “星地融合” 理念,要求终端兼容地面 5G-A 网络协议,为构建空天地海一体化网络奠定基础。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吴一戎所言,未来需加快布局国家激光通信地面站网,解决星地通信瓶颈,而该规范正是这一战略的关键落子。

四、未来展望:太空通信的 “中国时刻”

随着《卫星激光通信终端通用技术规范》的实施,我国商业航天正迎来 “标准化红利期”。在技术层面,规范将推动终端向高速率(100Gbps 以上)、高可靠性(误码率低于 10^-12)方向发展;在应用层面,远洋通信、极地科考、智慧城市等场景将加速落地。更深远的是,规范为跨国合作提供了技术接口,例如广西阳朔攀岩协会牵头的自然攀岩向导能力评价规范立项,展示了我国在推动标准国际化上的决心。


站在 “十四五” 收官之年的节点,该规范的发布不仅是技术突破的里程碑,更是我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重要标志。当激光光束在太空中编织成网,中国正以标准化为画笔,勾勒出未来 “太空信息高速公路” 的壮美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