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六周年之际,区域协同标准化正从 “制度互通” 迈向 “全球引领”,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2025 年以来,三省一市以标准为纽带,在生态环保、数字经济、交通物流等领域形成突破性成果,为全国区域协同发展提供 “长三角方案”。
一、生态环保标准共筑绿色屏障
长三角以 “生态优先” 为导向,构建跨区域环境治理标准体系。2025 年 7 月,三省一市生态环境部门联合发布《长三角生态环境标准一体化工作方案》,明确 12 项区域标准和 5 项团体标准,覆盖挥发性有机物治理、跨界水体监测等领域。例如,苏州市吴江区通过工业企业大数据云平台,推动彩钢板产业升级,企业用地压缩 84%、销售额增长超 50%,挥发性有机物排放达标率提升至 90% 以上。太浦河 “联合河长制” 和智慧监管系统,使示范区地表水优 Ⅲ 类断面比例从 2019 年的 75% 提升至 2023 年的 96.2%,成为跨省域生态共治标杆。
二、数字经济标准激活创新动能
数字领域的标准协同成为长三角抢占未来制高点的关键。三省一市共同发布《长三角数据标准创新建设合作协议》,建立统一的公共数据目录和分类分级规则,推动 40 类电子证照跨省互认,累计共享数据超 9.5 亿条。在人工智能领域,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链联盟参与制定《通用大模型评测体系 2.0》,覆盖文本、图像、语音全模态能力评测,新增教育、科研专项场景,推动大模型在智能备课、科研辅助等领域落地。上海还牵头制定《可信人工智能标准体系框架》,探索 “基础立法 + 标准规范” 的混合治理模式,强化算法安全与数据隐私保护。
三、交通物流标准重构产业版图
长三角以 “一单制” 为核心,打破多式联运规则壁垒。浙江 “四港联动” 智慧云平台整合百余个系统、1.1 万项物流数据,多式联运订舱效率提升 40%,宁波舟山港海铁联运 “一单制” 服务为企业降低成本 2500 万元 / 年。江苏优化大件运输审批流程,将法律文书从 24 个精简至 8 个,吸引 30 多个百亿级制造业项目沿干线航道落户。2025 年 5 月,长三角铁路海铁联运突破 100 万标箱,同比增幅 8%,上海港与宁波舟山港实现 “视同一港”,进出口集装箱成本分别降低 200 元 / 箱和 400 元 / 箱。
四、国际标准话语权持续提升
长三角通过 “区域标准国际化” 路径,推动本土规则成为全球标杆。我国主导的《自动驾驶道路测试安全风险评估技术规范》被瑞典哥德堡采用,指导当地自动驾驶道路评估。国际标准化长三角协作平台累计孵化 21 项国际标准,在 5G 用电缆、智慧核电等领域形成技术输出能力。2025 年 6 月,三省一市签署《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联合行动合作协议》,计划在新能源汽车、量子信息等领域主导制定 10 项以上国际标准,打造全球产业 “标准链”。
五、制度创新赋能长效发展
为保障标准落地,长三角建立 “高位协同 + 基层创新” 机制。三省一市成立标准化战略合作联盟,实行 “统一立项、联合研制、互认实施” 的地方标准管理模式,已发布《制药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等 23 项 “310” 号段区域标准。在基层,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试点 “标准沙盒”,允许企业在自动驾驶测试、数据跨境流动等领域先行先试,形成可复制的制度经验。